旋回频率曲线在幕式聚煤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为例

被引:19
作者
郝黎明
邵龙义
时宗波
张鹏飞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开发工程系!北京
关键词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在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 ,海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 ,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的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 ,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的明显变化 ,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的数量上 ,海岸线附近的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的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的聚煤场所 ,所以某一时期的旋回频率曲线中的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 ,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 ,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 ,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本文在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的方法原理基础上 ,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的幕式聚煤作用 ,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 ,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的聚煤范围。此外 ,通过对比不同期次的聚煤作用幕 ,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 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 16个四级层序 ,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的旋回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湘中下石炭统测水组沉积层序及幕式聚煤作用 [J].
邵龙义 ;
张鹏飞 ;
刘钦甫 ;
郑茂杰 .
地质论评, 1992, (01)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