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刺参溃疡病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致病性及胞外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33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邢婧
绳秀珍
战文斌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刺参; 溃疡病; 杀鲑气单胞菌; 胞外产物; 蛋白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47 [其他水产病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6 ;
摘要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壁肌肉注射感染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6×107CFU/尾和1.80×107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mini API系统鉴定,确定菌株H1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提取菌株H1的胞外产物(ECP)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ECP可导致刺参死亡,其对刺参的LD50为5.24μg蛋白/g体质量。H1-ECP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并具有溶血素活性;对底物偶氮酪蛋白(Azocasin)作用的酶比活力可达到674.5活力单位/mg蛋白,最适作用温度为50℃;对热不稳定,70℃作用30 min时,酪蛋白酶活性降到0;100℃作用30 min,ECP对刺参的毒性消失;ECP酶活可被10 mmol/L EDTA完全抑制,可被5 mmol/L PMSF抑制98.8%,Ca2+和Mg2+可使酶活性分别提高约9%和4%。结论认为,该病原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方式感染宿主刺参,菌株H1胞外产物是其对刺参致病的因子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981 / 9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科学出版社 , 东秀珠,蔡妙英等编著, 2001
[2]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李建武等编, 1994
[3]  
细菌毒素分子生物学[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雷祚荣主编, 1993
[4]  
The skin ulceration dis-ease in cultivated juveniles ofHolothuria scabra. Becker P,Gillan D,Lanterbecq D,et al. Aquaculture . 2004
[5]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Ninth Edition. . 1994
[6]  
大菱鲆出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 邹玉霞,张培军,莫照兰,刘婷,徐永立.  技术通讯. 2004 (04)
[7]  
Toxitity of extracellular prod-ucts ofV.anguillarum. Inamura H,Muroga K,Nakai T. Fish Pathology . 1984
[8]   鳗弧菌胞外产物中致病因子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J].
陈师勇 ;
莫照兰 ;
张振冬 ;
徐永立 ;
张培军 .
高技术通讯, 2002, (08) :96-100
[9]   养殖刺参暴发性疾病——“腐皮综合症”的初步研究与防治 [J].
王印庚 ;
荣小军 ;
张春云 ;
孙慧玲 .
齐鲁渔业, 2004, (05) :44-47
[10]   刺参病害细菌感染试验 [J].
肖培华 ;
唐永新 ;
于乐河 ;
谭福伟 ;
隋娟娟 ;
张来华 .
齐鲁渔业, 2005, (06)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