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被引:3
作者
戴达远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 生产要素; 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 [经济范畴];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亚当.斯密一方面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斯密双重价值理论的提出,成为后来价值理论争论的根源,并形成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论解释。萨伊等循着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的思路,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而必须参与分配;但他们又对生产手段与收入来源作了区分,认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获得收入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私有权。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并不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价值分配;分配关系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晏智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政治经济学原理.[M].(英)约·雷·麦克库洛赫(J.R.MacCulloch)著;郭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1974,
[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英)A.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