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

被引:46
作者
罗云建 [1 ,2 ]
张小全 [2 ]
王效科 [1 ]
朱建华 [2 ]
张治军 [2 ]
孙贵生 [3 ]
高峰 [4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5]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
[6]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门限石林场
[7] 不详
关键词
人工林; 华北落叶松; 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生物量分配模式;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9.01.015
中图分类号
S718.556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布区林分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林龄较小时各区林分生物量的差别很小,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在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林分生物量在林龄25年左右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五台山山间盆地则在林龄35年左右时才基本达到稳定,并且这两个分布区的最大林分生物量都小于关帝山和塞罕坝。②不同分布区生物量的分配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干生物量的比例在关帝山和塞罕坝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都明显大于五台山(P<0.05),其中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干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小。各区枝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却无明显差异(P>0.05)。除五台山山间盆地外,其余3个分布区干生物量的比例与林龄、胸径和蓄积量等林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枝和叶生物量的比例与这些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且都以指数形式趋于稳定值,但根生物量的比例却与这些指标大多无明显相关性(P>0.05)。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