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储存损伤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磷脂及聚集功能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成晓玲
林武存
黎汝青
曾杰
任德慧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重庆
来源:
关键词:
血小板储存损伤;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脂质;
超微结构;
血小板聚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1 [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对保存期间血小板脂质、超微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储存损伤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献血者,常规采血,经二次离心获得浓缩血小板,将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分装成两份,分别编为甲、乙两组,每组20个样本。甲组于22℃水平振摇保存,分别在3天、5天时取样检测;乙组采用DMSO作为防冻剂,终浓度为5%,-80℃保存,分别在1月、3月、6月时取样测定;采血当天的新鲜血小板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分析血小板磷脂的变化,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正常人新鲜血小板中四种主要磷脂: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的含量依次为PC>PE>PS>PI,各占总磷脂含量的37%,27%,12%,7%左右。血小板在22℃水平振摇保存3天、5天,磷脂丢失率为5.8%,31.8%;-80℃冷冻保存(防冻剂为DMSO)1~6月,磷脂丢失率约为33~36%左右,且不随冷冻时间延长而增加。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发现血小板出现激活信号,如由盘状向球形转变,伪足延伸,开放小管系统(OCS)肿胀,储存颗粒丧失,空地形成等。血小板聚集实验显示:血小板对聚集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8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