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一种“政策”的分析视角——兼论犯罪论体系改造的基本路径

被引:6
作者
蔡道通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犯罪论体系; 重构; 渐进; 政策; 犯罪构成;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08.01.027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现行的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是在"垂直"维度的政策指导下建立的,是在政治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在这一背景下任何理论的断裂式突变都是可能的,甚至是必须的。现在的学术界已经缺乏革命时期那种"垂直"维度的政策,也没有从总体上一揽子推翻某一基础性命题的能量。任何犯罪论体系的引入都应当注重"水平"维度的政策作用,即应当在域内与域外之间、理论与实务之间、不同学派之间、要引进的犯罪论体系内部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商谈",通过学术市场自身的力量最终确立新的犯罪论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 [J].
黎宏 .
法学研究, 2006, (01) :32-51
[2]   犯罪理论体系研究论纲 [J].
何秉松 .
政法论坛, 2003, (06) :4-16
[3]   犯罪论体系的思考 [J].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2003, (06) :26-38
[4]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 [J].
周光权 .
政法论坛, 2003, (06) :47-54
[5]   犯罪论体系片语 [J].
曲新久 .
政法论坛, 2003, (06) :39-46
[6]   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 [J].
张明楷 .
环球法律评论, 2003, (03) :262-274
[7]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06
[8]  
中国书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邓正来, 2006
[9]  
革命与反革命[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英)彼得·卡尔佛特(PeterCalvert)著, 2005
[10]  
社会科学[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英)吉尔德·德兰逖(GerardDelaney)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