帚状构造体系形成机制及其控油规律

被引:10
作者
刘泽容
王孝陵
吴乃苓
楚泽涵
黄醒汉
机构
[1] 华东石油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
[2] 华东石油学院测井教研室
[3] 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教研室 届研究生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届研究生
关键词
帚状构造; 油气; 旋扭; 油气分布; 旋扭构造体系; 坳陷; 旋回层; 成层构造; 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区,广泛发育了帚状构造。帚状构造由旋扭核心和旋回层组成,各旋回层由收敛端至撒开端和内旋层至外旋层发育。帚状构造的演化控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其数量,油气主要聚集在内旋层和撒开端,特别是在中部至撒开端约占全长2/5范围为油气主要富集区。进行了泥巴模拟实验和数学模拟,实验证明,帚状构造是在不均匀的旋扭力作用下形成,主应力由收敛端向撒开端传递,主应力迹线呈帚状分布,收撒方向受旋扭应力方式控制;自内旋层至外旋层和由收敛端至撒开端主应力值都呈幂函数规律减小,下降剧烈部位是距收敛端2/5处。事实上,油气也主要聚集在该点2/5以外直至撒开端范围内。构造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受断层形成的应力方式控制,压性构造岩声波时差低于两盘非构造岩时差;张性构造岩时差高于两盘,时差异常幅度和异常范围与断层倾角和落差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渤海湾盆地的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蔺殿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2, (01) :16-24
[2]   建立和发展岩性地震勘探法 [J].
黄绪德 .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02) :218-228
[3]   再论冀鲁帚状构造体系 [J].
刘泽容 ;
王孝陵 .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1, (0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