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力学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25
作者
武红岭 [1 ]
施炜 [1 ]
董树文 [2 ]
田蜜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 叠加构造; 应力迹线; 非线性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应力场、位移场和形变场的流变学特征,分析叠加褶皱的相干形式和联合弧的形态特征,展现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组与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相适应的边界外力和约束条件。研究表明:(1)模型选用的蠕变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非常缓慢,使得我们有条件通过应力迹线去研究构造变形的形态特征。(2)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早晚两期褶皱的干涉形式大致为构造横跨叠加、斜跨叠加和共轴叠加三种。(3)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北东向区域应力的作用和东西两个基底构造结的存在;而与大巴山弧联合构成收敛双弧的川东弧形构造带主要为来自南东方向的动力作用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1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施炜 ;
董树文 ;
胡健民 ;
张忠义 ;
刘刚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14-1327
[2]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施炜 ;
张忠义 ;
刘刚 .
地球学报, 2006, (05) :403-410
[3]   川东北地区岩石声发射实验及历史构造应力研究 [J].
李智武 ;
罗玉宏 ;
刘树根 ;
单钰铭 ;
刘维国 ;
刘顺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614-620
[4]   川东北地区地层条件下致密储层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J].
李智武 ;
罗玉宏 ;
刘树根 ;
龚昌明 ;
单钰铭 ;
刘维国 ;
刘顺 ;
雍自权 ;
孙玮 .
矿物岩石, 2005, (04) :52-60
[5]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J].
刘顺 ;
刘树根 ;
李智武 ;
雍自权 ;
孙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345-350
[6]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应力场研究-以川东北地区为例 [J].
黄继钧 .
地质科学 , 2000, (02) :140-150
[7]   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J].
乐光禹 .
矿物岩石, 1998, (S1) :14-21
[8]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J].
杜思清 ;
刘援朝 ;
魏显贵 .
矿物岩石, 1998, (03) :74-82
[9]   应力叠加和联合构造 [J].
乐光禹 ;
杜思清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 (08) :867-877
[10]   纵湾褶皱叠加的褶移现象和移褶叠加褶皱 [J].
杜思清 .
地质论评, 1986, (04) :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