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被引:184
作者
李吉均
机构
[1]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关键词
夷平面,亚洲季风,青藏高原隆升;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99.01.002
中图分类号
P461.3,P93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6MaB.P.,B幕2.6MaB.P.和C幕1.7MaB.P.),昆仑-黄河运动(1.2MaB.P.,0.8MaB.P.和0.6MaB.P.)以及共和运动(0.15M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关于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伍永秋 ;
刘耕年 .
科学通报, 1998, (17) :1794-1805
[2]   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育关系探讨 [J].
施雅风 ;
汤懋苍 ;
马玉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3) :263-271
[3]   中国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与气候变化 [J].
孙东怀 ;
刘东生 ;
陈明扬 ;
安芷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65-270
[4]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5]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 [J].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叶佰生 .
冰川冻土, 1995, (02) :97-112
[6]   中昆仑山晚新生代植物化石的发现 [J].
张青松 ;
陶君容 ;
黄赐璇 ;
顾澄皋 .
科学通报, 1990, (01) :51-53
[7]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J]. 李吉均,张林源,邓养鑫,周尚哲.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3(08)
[8]   巴基斯坦北部的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期问题 [J].
李吉均 ;
徐叔鹰 .
地理学报, 1983, (01) :11-24+105
[9]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编写, 1990
[10]  
中国地理学会一九七七年地貌学术讨论会文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 编辑,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