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被引:167
作者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陆地生态;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碳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9.2 [中国土壤地理、土壤调查];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hm2增加到20世纪末的96.09×106hm2;森林面积从1700年的248.13×106hm2降至1949年的109.01×106hm2.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植被破坏引起的碳排放大约为3.70PgC;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0.80~5.84PgC之间,最适估计为2.48PgC;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4.50~9.54PgC,最适估算为6.18PgC.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33.4PgC的排放量.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由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过去300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新疆和青藏高原区;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1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J].
何凡能 ;
葛全胜 ;
戴君虎 ;
林珊珊 .
地理学报, 2007, (01) :30-40
[2]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J].
黄耀 ;
孙文娟 .
科学通报 , 2006, (07) :750-763
[3]   20世纪前、中期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1) :54-63
[4]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J].
刘纪远 ;
王绍强 ;
陈镜明 ;
刘明亮 ;
庄大方 .
地理学报, 2004, (04) :483-496
[5]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地理科学, 2004, (01) :50-54
[6]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郑景云 ;
满志敏 ;
赵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8) :43-50+116
[7]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8]   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 [J].
樊宝敏 ;
董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04) :60-65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10]   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 [J].
凌大燮 .
中国农史, 1983, (02) :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