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中国可持续人居功能分区评价(英文)

被引:6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赵延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人居功能分区;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人口空间集聚; GIS;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 [城市规划];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在中国1km×1km栅格尺度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类评价和分县尺度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分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了中国可持续的人居功能分区评价模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居功能分区方案。研究表明:中国可持续的人居功能分区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半壁优于西北半壁的格局;人居功能强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39.75×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4.66%,相应人口4.3亿,接近总人口的1/3,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以及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人居功能较强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93.6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5,相应人口3.2亿,接近总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山东半岛等地;可持续地区面积210.19×104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2%,相应人口3.7亿,占总人口的28.24%,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零星见于藏东南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较弱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45.85×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5.30%,人口1.4亿,约占总人口的11%,零散分布于黄土高原、川滇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弱可持续地区面积约263.86×104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7.68%,相应人口0.4亿,接近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荒漠以及川滇高原北部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31 / 3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J].
刘睿文 ;
封志明 ;
游珍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3) :89-94
[2]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 [J].
Feng Zhiming ;
Yang Yanzhao ;
Zhang Dan ;
Tang Yan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 (04) :437-446
[3]   Regional mapping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southeastern China with multisensor remotely sensed data [J].
Lu, Dengsheng ;
Tian, Hanqin ;
Zhou, Guomo ;
Ge, Hongli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8, 112 (09) :3668-3679
[4]  
Thermal comfort implications of urbanization in a warm-humid city: the Colombo Metropolitan Region (CMR), Sri Lanka[J] . R. Emmanuel.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 2005 (12)
[5]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n Neolithic age[J] . Qiang Zhang,Chun-ling Liu,Cheng Zhu,Tong Jiang.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