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命题

被引:6
作者
宋培军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边疆历史系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关键词
亚细亚的生产方式; 东方专制制度; 边疆公社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
D O I
10.16346/j.cnki.37-1101/c.2022.06.07
中图分类号
A81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0305 ; 030503 ;
摘要
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与作为公社所有制概念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但并非等同,其核心要义是公社共同体内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就此而言,它是东方独有的生产方式。“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带有原始部落血缘共同体、专制制度政治共同体的双重属性,无论是归入原始社会,还是归入奴隶社会,都与马克思的原初语境背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东西方存在结构性联系的世界演进图式。西方道路以“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为结构性逻辑起点,而以公社所有制为历史起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无法回避中国内地由马克思“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理论所揭示的历史起点,也无法回避中国传统的边疆“部族”话语所表现的公社结构性动力机制。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命题启示我们,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可以不通过西方诸生产方式,而经过特殊的革命环节,走向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关键是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革命之后要补现代生产力的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3+163 +16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郭沫若; 著.商务印书馆.2011,
  • [2]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日)广松涉编注;彭曦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3,
  • [4] 顾准笔记.[M].[顾准著];陈敏之;顾南九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 [6] 天人之际.[M].魏光奇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7] 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M].孙承叔著;.东方出版中心.2000,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8,
  • [9] 现代化新论.[M].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 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