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特征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摘要)(英文)
被引:6
作者:
朱锦沁
武文莲
李永忠
刘光
王晨明
机构:
[1] 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2] 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西宁市
[3] 西宁市
[4] 西宁市
来源:
关键词:
人间鼠疫;
流行特征;
临床型;
病死率;
防治措施;
青海省;
D O I:
10.13215/j.cnki.jbyfkztb.1993.01.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研究了1958~1992年青海省166起391例人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其主要传染源为喜马拉雅旱獭,占73.50%;非啮齿动物宿主为15.66%,并可引起原发性肺、肠、眼型鼠疫。传播途径以剥食染疫的旱獭或野生动物为主(占病例数的47.67%),引起腺鼠疫或败血症,并易继发为肺鼠疫;通过呼吸道感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肺鼠疫流行,占病例数的47.05%,该途径在青海省占有重要位置;而以鼠-蚤-人的途径仅占2.31%。人间鼠疫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民族等特点,均与接触疫源动物多寡和在疫源地内活动时间呈正相关。其流行季节自4月~12月均可见到病例,流行高峰在8月,由于一些非啮齿动物宿主参与流行并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构成了流行季节推迟的特殊现象。青海省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反映了人间鼠疫的连续性,但从具体发病地区看,呈散在发生,有些地区间隔20~30年又突然发生,反映了人间鼠疫的间断性和突发性。其临床型以肺型多见,占57.37%,单纯腺型23.77%,败血型16.31%,但以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统计,仍以腺型为最多,占87.95%,其中73例继发其他型鼠疫。腺肿部位以上肢为多见(58.60%)。其病死率,肺鼠疫为53.79%,腺鼠疫为28.57%,而败血型则高达100%。若经有效治疗,治愈率可达被治疗病例的95.31%。 基于研究与掌握了这些流行特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