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

被引:14
作者
高鹏
杨兆山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人性; 意义世界; 以人为本;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13.04.013
中图分类号
G40-02 [教育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 / 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应试教育:教育本质的异化 [J].
冉铁星 .
中国教育学刊, 1996, (06) :11-12
[2]  
六大观念.[M].(美) 艾德勒; 著.重庆出版社.2005,
[3]  
哲学通论.[M].孙正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高清海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6]  
共产党宣言.[M].成仿吾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