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被引:16
作者
和学新
机构
[1]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关键词
杜威; 自然科学; 科学技术; 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 回归生活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综合活动课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4 [教学法和教学组织];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生活具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教育的产生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在人类的源初时期,教育与生活是合二而一的,是同一的。只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后,二者才逐渐地相对分离开来。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 [J].
兰久富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3) :97-102
[2]   交往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J].
柳夕浪 .
教育改革, 1995, (05) :15-17
[3]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邹进 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4]  
民主主义与教育.[M].(美)杜威(Dewey;J.)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  
中国现代教育史.[M].高奇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大教学论.[M].[捷]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  
帕夫雷什中学.[M].(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8]  
西洋教育思想史.[M].蒋径三 编.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