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被引:74
作者:

向宏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晚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伸展-走滑-压缩变形;
构造地貌;
中新世以来;
红河断裂;
中国西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为特征,北段西侧为兰坪—云龙古近纪、新近纪压缩变形区;中段变形以右旋剪切走滑运动为特征,南部断裂东侧有滇东中新世以来的压缩变形,西侧为藤条河中新世拉伸断陷区。上述变形特征反映在构造地貌上为北部盆岭构造、中段线性断谷断盆构造及南部压(张)性盆地变形,其中苍山—洱海一带断裂两侧主夷平面的巨大落差是红河断裂上新世以来断陷正断作用的显著代表。在时空演化上,从古近纪经中新世至上新世,断裂主体活动部位在南段,并呈由南向北的“撕裂”格局,上新世以后至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主体活动部位已转移至北段,表现为由N向SE的滑移伸展变形;变形区的范围大小和变形幅度表明红河断裂的东盘地块始终是作为地块相对运动的主动盘。
引用
收藏
页码:597 / 61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丽江-小金河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左旋逆推运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陆内活动地块横向构造的屏蔽作用[J]. 地震地质, 2002, (02) : 188 - 198向宏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锡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晚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洪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2]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 381 - 391李吉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方小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潘保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宋友桂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 [3] 川滇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与现今运动特征初析[J]. 地震地质, 2000, (03) : 253 - 264向宏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徐锡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张晚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董兴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 [4] 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构造抬升时间序列的裂变径迹证据[J]. 地震地质, 1997, (01) : 88 - 91万京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陈文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5]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右旋走滑与尾端拉张转换关系研究[J]. 地震地质, 1996, (04) : 301 - 309虢顺民,向宏发,计凤桔,张晓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6] 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中新世抬升的时间序列[J]. 地质论评, 1996, (05) : 385 - 390陈文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李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汪一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 [7]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378 - 386崔之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潘保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陈怀录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 [8]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289 - 295钟大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丁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 [9]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论评, 1996, (02) : 97 - 106何科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何浩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蔡红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
- [10] 云南西部地质构造格局[J]. 云南地质, 1993, (02) : 139 - 147+181范承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云南省地矿局张翼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云南省地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