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污染传输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20
作者
吕炜
李金凤
王雪松
张远航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CMAQ模型; 长距离传输; 污染物传输通道;
D O I
10.13671/j.hjkxxb.2014.0758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采用CMAQ模型系统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2006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获得该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和大气传输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其它相关研究方法分析长距离传输对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模型模拟结果揭示了珠三角NO2、SO2、PM10、PM2.5浓度具有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而珠三角O3浓度的高值出现在秋季.零排放扰动法表明长距离传输对珠三角15个区域监测子站NO2、SO2、PM10和PM2.5浓度平均贡献分别为2.6%、13.9%、24.2%和28.1%,并且秋冬季长距离传输贡献大于春夏季.反向轨迹聚类方法显示珠三角区域代表性站点万顷沙72 h反向控制气团依据其来向可分为沿岸气团、大陆气团、区域环流和海洋气团.万顷沙站点主要污染物小时观测浓度大于150μg·m-3的时段与短距离沿岸气团、短距离大陆气团以及区域环流主导下的污染物传输密切相关.四维传输通量分析结果证实,NO2污染传输通道无法由广东省外延伸至珠三角地区,因此珠三角大气NO2浓度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内的排放.珠三角在受沿岸气团或大陆气团控制时存在从福建省或江西省一直延伸至珠三角的SO2和PM2.5高通量污染传输通道.因此控制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需考虑区域背景气象条件差异,针对不同污染物采取不同的区域联防联控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区域间大气污染物相互影响研究的新方法探讨 [J].
杨柳林 ;
王雪梅 ;
陈巧俊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3) :528-536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M10的相互影响研究 [J].
胡晓宇 ;
李云鹏 ;
李金凤 ;
王雪松 ;
张远航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3) :519-524
[3]   亚运时段广州大气污染物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J].
陈焕盛 ;
王自发 ;
吴其重 ;
王威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1) :2145-2153
[4]   长江三角洲区域输送对上海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特征分析 [J].
张艳 ;
余琦 ;
伏晴艳 ;
马蔚纯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07) :914-923
[5]   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的建立 [J].
刘金凤 ;
赵静 ;
李湉湉 ;
白郁华 ;
刘兆荣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6) :496-500
[6]   中国机动车排放清单的建立 [J].
宋翔宇 ;
谢绍东 .
环境科学, 2006, (06) :1041-1045
[7]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J].
王淑兰 ;
张远航 ;
钟流举 ;
李金龙 ;
于群 .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2) :133-137
[8]  
A study of control polic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by using the particulate matter source apportionment method[J] . Dongwei Wu,Jimmy Chi Hung Fung,Teng Yao,Alexis Kai Hon Lau.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13
[10]  
Atmospheric pollutant outflow from southern Asia: a review[J] . Lawrence M. G.,Lelieveld 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0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