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圣”中寻回自我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1
作者
菲利普·韦克斯勒
尹丽
杨昌勇
机构
[1] 美国著名的教育与社会学教授
关键词
神圣; 希伯来; 神圣化; 舍金纳; 理智化; 社会互动; 宗教类型; 个体化; 社会关系; 自我迷失; 神秘主义;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7.04.005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正> 前几年,我曾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分析中学的社会互动。我认为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异化、剥削和商品化——组成了批判社会心理学的基础(1983,1996)、构成了美国中学的符号互动。后来,我根据异化概念来说明阶级差别、社会同一性过程普遍的缺失、缺乏或自我空虚。 我现在要指出的是,历史的自我空虚与马克思描写的异化、韦伯在《新教伦理》一书中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New York: St. Wexler,Philip,Holy Sparks: Social Theory,Education and Religiop. . 1996
[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Horkheimer,Max and Adorno,Theodor W. . 1972
[3]  
Kabbalah, New Perspective. Idel,Moshe. . 1988
[4]  
Critical Social Psychology. Wexler,Philip. . 1983
[5]  
Critical Social Psychology. Wexler,Philip. . 1983
[6]  
On the Mystical Shape of the Godhead: Basic Concepts in the Kabbalah. Sholem,G. . 1991
[7]  
New York: St. Kroker,Arthur and Cook,David,The Postmodern Scene. .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