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危险行为的扩散研究

被引:20
作者
杨廷忠
机构
[1] 浙江大学医学院
关键词
艾滋病; 性危险行为; 流动人群; 创新扩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揭示城市民工艾滋病性危险行为的扩散模式。方法资料来自于杭州和广州两个城市多阶段抽样的1595名男性城市民工。资料应用结构问卷以匿名方式获取。初步分析显示性危险行为的时间累计采纳状况,多元回归分析在于确立影响采纳的有关因素。结果所调查民工中有57.9%88.1%的各种性危险行为的前阶段行为和79.9%的商业性交行为首次发生在外打工期间。各种前阶段行为采纳高峰发生在进城打工后的第三个月,发生率为15.2%26.8%;商业性交行为则在第六个月,其发生率为14.4%;两者间的过渡时间为3个月。高峰时间的累计率前阶段行为57.3%70.4%,商业性交行为48.9%;累计采纳曲线呈现迅速增长趋势,这种情况在前阶段行为较商业性交行为更为突出。早期商业性交行为采纳者大多为已婚者和具有较高享乐型价值观的人。性信息交流行为与行为采纳关联于心理压力和享乐型价值观。结论性危险行为在流动人群中的流行是一种社会和群体现象,应该强调采取社会策略和措施进行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64 / 2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J].
杨廷忠 ;
阮哈建 ;
李甫中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04) :297-300
[2]   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 [J].
杨廷忠 ;
黄汉腾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09) :11-15
[3]   合理行动理论及其扩展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健康行为认识和改变中的应用 [J].
杨廷忠 ;
裴晓明 ;
马彦 .
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2) :30-32
[4]   行为改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介绍 [J].
杨廷忠 ;
于文平 ;
黄丽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03) :112-113
[5]   艾滋病研究给社会学提出的新问题 [J].
潘绥铭 .
社会学研究, 2001, (04)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