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与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尤孟阳 [1 ,2 ]
李海波 [2 ,3 ]
韩晓增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5] 吉林农业科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6] 不详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长期施肥; 有机碳密度; 黑土;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0.02.036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管理方式影响土壤碳库储量,进而影响土壤的源汇功能。该研究通过测定草地(GL)、裸地(BL)、农田无肥(NF)、化肥(NP)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M)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及农田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层最高而且变化较大,向下逐渐降低且变化较小。对于不同植被覆盖的3个处理,草地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裸地和无肥分别高出20.6%和16.4%。对于不同施肥管理方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碳含量比无肥和化肥分别高出25.4%和15.5%,所有处理有机碳含量在160-200cm土层没有显著差异。0-40cm土层及0-100c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是NPM>GL>NP>NF>BL;40cm以下有机碳储量无规律性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这可能与土壤本身的空间异质性有关。草地100cm土体有机碳储量比裸地和无肥分别增加6.8%和5.7%,裸地和无肥无显著差异;化肥加有机肥100cm土体有机碳储量比化肥和无肥分别增加10.4%和5.9%。经估算,松嫩平原黑土区0-100cm土体有机碳库储量约为1.35Pg,农田有机培肥后碳库储量可达到0.96Pg,其固碳潜力约为0.05Pg。0-100cm土体有机碳密度与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r=0.97,P<0.01),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对0-100cm土壤有机碳库具有决定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松嫩平原黑土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J].
王金达 ;
刘景双 ;
刘淑霞 ;
于君宝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4) :687-690
[2]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 [J].
李忠 ;
孙波 ;
赵其国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6) :385-389
[3]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J].
金峰 ;
杨浩 ;
蔡祖聪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1, (04) :522-528
[4]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李克让 ;
朱松丽 ;
黄方红 .
地理学报, 2000, (05) :533-544
[5]  
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Its Fractions in Black Soil under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Recycled Organic Manure[J] . Xiaozeng Han,Shouyu Wang,Peter L. M. Veneman,Baoshan Xing.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 2006 (7-8)
[6]   Soil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effects on nitrogen availability after afforestation with Eucalyptus globulus [J].
Mendham, DS ;
Heagney, EC ;
Corbeels, M ;
O'Connell, AM ;
Grove, TS ;
McMurtrie, RE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4, 36 (07) :1067-1074
[7]  
土壤资源概论. 于东生,史学正,潘贤章,赵其国,史学正. 科学出版社 . 2007
[8]  
The nature and longevity of agricultural impacts on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s: a review. K McLauchlan. Ecosystems . 2006
[9]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Environment. Han F X,Li Z P,Lindner J S,et al. Science Press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