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识别研究综述:修正与异质特征——基于企业产品创新的视角

被引:9
作者
孙博文 [1 ,2 ]
柳明 [3 ]
张伟广 [4 ]
机构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
[3]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
[4]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僵尸企业; 识别; 企业新产品; 异质性;
D O I
10.13948/j.cnki.hgzlyj.2019.03.006
中图分类号
F425 [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 F273.1 [企业技术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2 ; 120202 ;
摘要
科学处置僵尸企业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本文系统梳理与比较了僵尸企业识别的部委标准、CHK标准、FN-CHK标准及相关修正标准的适用性特征。进一步,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13年数据,基于PSM方法检验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对企业僵尸化的抑制作用及影响机制,证实了将企业产品创新指标纳入僵尸企业识别标准中的适用性,基于此提出了FN-CHK(新)标准,比较探讨了不同识别标准下僵尸企业的数量及财务特征,对FN-CHK(新)标准下僵尸企业的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FN-CHK(新)标准剔除了2285家具有产品创新能力但是被误判为僵尸企业的企业,各类识别标准下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僵尸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非僵尸企业,虽然利润率、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比非僵尸企业低,但面临着更低的融资成本。FN-CHK(新)标准下,僵尸企业比例存在西北、中部、西南、东北、环渤海以及东南逐渐降低的地域分布特征,僵尸企业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事业行业僵尸企业比例最高,而且位于产业上游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僵尸企业比例高于其他行业;国有和集体企业僵尸企业比例高于私企、港澳台和外商企业;金融危机前后出口与内销企业僵尸企业比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未来僵尸企业识别与处置要求:将反映企业成长性与产品创新能力的指标纳入僵尸企业识别标准;分类指导以及针对性地处置僵尸企业;完善政府指导下的僵尸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等。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9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国有僵尸企业退出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J].
黄婷 ;
郭克莎 .
经济管理, 2019, 41 (05) :5-20
[2]   僵尸企业识别标准的中国适用性检验与修正——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 [J].
卓越 ;
王玉喜 .
经济评论, 2019, (03) :123-137
[3]   僵尸企业对供应商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J].
许江波 ;
卿小权 .
经济管理, 2019, 41 (03) :56-72
[4]   国企混合所有制能治疗僵尸企业吗?——一个混合所有制类啄序逻辑 [J].
方明月 ;
孙鲲鹏 .
金融研究, 2019, (01) :91-110
[5]   企业社保投入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中国的新证据 [J].
邓悦 ;
王泽宇 ;
宁璐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8, (06) :61-71
[6]   僵尸企业如何影响了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J].
王永钦 ;
李蔚 ;
戴芸 .
经济研究, 2018, 53 (11) :99-114
[7]   僵尸企业与污染排放:基于识别与机理的实证分析 [J].
王守坤 .
统计研究, 2018, 35 (10) :58-68
[8]   为什么僵尸企业能够长期生存 [J].
王万珺 ;
刘小玄 .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10) :61-79
[9]   企业研发能否抑制新的僵尸企业形成 [J].
栾甫贵 ;
汤佳颖 .
财会月刊, 2018, (20) :63-70
[10]   僵尸企业僵尸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J].
栾甫贵 ;
刘梅 .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 39 (06) :13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