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被引:35
作者
赖生华 [1 ]
李晓宏 [2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
[2] 延长石油管理局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沉积体系; 单因素分析法; 沉积体制研究方法; 古地貌恢复; 水体深度; 波形特征;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7.05.002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单因素分析法与沉积体制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前者的理论基础是沉积动力学,主要强调与搬运和沉积过程有关的作用,采取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研究思路。这在复杂的断陷盆地中不利于确定沉积体系的整体分布格局。后者则是基于地貌学、现代沉积考察和基准面升降,采取从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深入的研究思路,易于控制断陷盆地中沉积体系的整体分布规律。沉积体制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丰富、反射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其关键技术包括古地貌恢复、地震反射结构和波形特征识别。通过古地貌恢复,结合现代沉积观察、水体深浅和岩性变化特征,可以确定沉积相客观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某一点的地震反射结构和波形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结构、构造、韵律变化,可以确定该点的沉积微相类型。利用沉积体制方法研究了沾化凹陷孤南洼陷沙三段中亚段中部沉积体系平面分布规律。自南而北前积的辫状河三角洲在该区发育前缘亚相,分布于孤南洼陷南部斜坡区域。盆底扇主要分布于洼陷北部,位于孤南断裂坡脚部位。此外,浅湖近岸滩坝滑塌也可形成盆底扇复合体。该时期湖泊较浅,主要发育浅湖亚相,近岸滩坝及席状砂较丰富。
引用
收藏
页码:663 / 6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辽河盆地冷家油田沙三段沉积体系 [J].
赖生华 ;
余谦 ;
麻建明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5) :469-473
[2]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J].
徐长贵 ;
赖维成 ;
薛永安 ;
于水 ;
程建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5) :53-56
[3]   塔中地区早海西期风化壳古地貌特征 [J].
田纳新 ;
徐国强 ;
胡志方 ;
胡俊卿 ;
唐红荣 .
河南石油, 2004, (01) :1-3+75
[4]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古地貌分析——以塔河油田为例 [J].
王家豪 ;
王华 ;
赵忠新 ;
潘明年 ;
于哲 .
地球科学, 2003, (04) :425-430
[5]   和田古隆起海西早期古地貌恢复 [J].
徐希坤 ;
刘树根 ;
黎剑 ;
徐国强 ;
杨俊超 .
特种油气藏, 2003, (03) :32-34+93
[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J].
赵俊兴 ;
陈洪德 ;
向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76-81
[7]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 [J].
赵俊兴 ;
陈洪德 ;
时志强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3) :260-266
[8]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恢复加里东期古地貌——以济阳坳陷沾化地区为例 [J].
宋国奇 ;
徐春华 ;
樊庆真 ;
魏艳萍 ;
孔凡顺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4) :350-354
[9]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地貌与构造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J].
李道燧 ;
张宗林 ;
徐晓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3) :9-14+127
[10]  
A simulation of continental basin margin sedimentation in response to crustal movements, eustatic sea level change,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J] . William Helland-Hansen,Christopher GSt C. Kendall,Ian Lerche,Kazuo Nakayama.Mathematical Geology . 198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