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影响
被引:48
作者:
郭爱松
[1
]
李爱红
[2
]
陈鑫
[2
]
陈伟观
[1
]
孙丽
[1
]
机构:
[1]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来源: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针刺;
穴位埋线;
高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D O 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9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ACI患者抽签随机分为针刺组(n=30)、埋线组(n=33),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内关、三阴交、太冲、肩髃、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及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和平衡区,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20次;埋线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和针刺组相同,每10d埋线1次,共埋线3次。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评定运动功能,并应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治疗30d后,两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有改善(P<0.05),埋线组改善情况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hs-CRP及IL-6含量均有下降(P<0.05),埋线组下降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改善ACI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早期脑损伤炎性反应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28+258
+25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