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影响

被引:48
作者
郭爱松 [1 ]
李爱红 [2 ]
陈鑫 [2 ]
陈伟观 [1 ]
孙丽 [1 ]
机构
[1]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针刺; 穴位埋线; 高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D O 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9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ACI患者抽签随机分为针刺组(n=30)、埋线组(n=33),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内关、三阴交、太冲、肩髃、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及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和平衡区,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20次;埋线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和针刺组相同,每10d埋线1次,共埋线3次。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评定运动功能,并应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治疗30d后,两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有改善(P<0.05),埋线组改善情况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hs-CRP及IL-6含量均有下降(P<0.05),埋线组下降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改善ACI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早期脑损伤炎性反应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28+258 +25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J].
郭爱松 ;
李爱红 ;
陈鑫 ;
蔡俊燕 .
上海针灸杂志, 2012, (02) :80-81
[2]   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老年性失眠的疗效 [J].
郭爱松 ;
李爱红 ;
冯兰芳 ;
陈翔 ;
陈鑫 ;
成亚琴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3) :4568-4570
[3]   早期与非早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疗效比较 [J].
薛凤玲 ;
李和平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11) :19-21
[4]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不同证型的疗效观察 [J].
王海桥 ;
葛宝和 ;
东贵荣 .
中国针灸, 2009, (03) :192-196
[5]   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J].
甘照儒 ;
王庆武 ;
刘海兰 ;
蔡超群 ;
杨文新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2) :1163-1164
[6]   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水平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J].
张风菊 ;
翟春玺 ;
王克俊 .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03) :264-266
[7]   微创埋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J].
孙文善 .
中医外治杂志, 2008, (02) :3-5
[8]   早期针刺治疗对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J].
郭瑞友 ;
刘立安 ;
马晓维 ;
张国平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08) :708-710
[9]   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运动诱发电位对其评定价值 [J].
魏琰 ;
崔永健 ;
付广印 ;
袁栋才 ;
朱建国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09) :605-606
[10]   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脑血流的影响 [J].
蒋红芝 ;
黄光英 ;
张明敏 .
微循环学杂志, 2006, (02) :9-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