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河西走廊中部干旱区陆面水分和辐射特征研究
被引:5
作者:
孙昭萱
[1
,2
,3
,4
]
张强
[1
,2
,5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4] 四川省气象局
[5] 甘肃省气象局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干旱荒漠区;
陆面水分特征;
辐射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3.1 [中气候、局地气候(地方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河西张掖试验站2005年11月—2006年10月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研究了河西中部干旱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降水量、地表反照率、地表辐射分量和土壤热通量等物理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了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地表反照率与降水量及土壤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荒漠地区土壤温度对太阳加热的响应比较迅速,而且年较差和日较差也比较大。地表层土壤主要受蒸发和降水的影响,土壤湿度变化响应得较快,而深层土壤湿度基本不受地表影响,在冬季土壤湿度变化对降水的响应要滞后1~2个月。降水量与5 cm土壤湿度的相关最好,与深层50cm的土壤湿度相关最差。地表反照率的起伏变化与降水过程对应的比较好,反照率的谷值正好对应降水过程比较集中的时段。地表反照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大是减小的,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346。干旱荒漠区辐射分量年变化幅度普遍比较大,年平均日变化特征表现为非常典型而平滑的日循环形态。土壤冬季向大气输出热量而夏季转变为大气向土壤输入热量,且输入的热量要大于输出。随着季节变化,土壤热通量的日最大值冬季出现最晚、夏季最早,与20 cm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423 / 1430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