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卫星观测HCHO柱密度研究中国NMVOC时空分布

被引:10
作者
尉鹏 [1 ]
苏福庆 [2 ]
程水源 [1 ]
陈良富 [3 ]
高庆先 [2 ]
机构
[1]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气遥感; NMVOC; 汇聚带; 趋势分析;
D O I
10.13198/j.res.2010.12.33.yup.003
中图分类号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SCIAMACHY和GOME-2卫星观测的对流层HCHO数据以及INTEX-B(The 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 Phase B)污染源清单,探讨了2003—2009年中国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中国NMVOC区域分布与其污染源分布不具一致性,具有明显汇聚特征,主要集中在盆地、河谷和山前地区的汇聚带区.中国各区域的NMVOC浓度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月际变化,华中、华北、华东分别在5月,6月和7月达到各自NMVOC浓度的峰值,该现象同MODIS观测的地面燃烧火点分布具有相关性,生物源的燃烧是造成NMVOC浓度上升并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475 / 148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边界层内大气排放物形成重污染背景解析
    任阵海
    苏福庆
    高庆先
    卢士庆
    洪钟祥
    胡非
    张美根
    雷霆
    [J]. 大气科学, 2005, (01) : 57 - 63+169
  • [2] 华北地区天气型对区域大气污染的影响
    苏福庆
    杨明珍
    钟继红
    张志刚
    不详
    [J]. 环境科学研究 , 2004, (03) : 16 - 20
  • [3] 北京及华北平原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汇聚系统——边界层输送汇
    苏福庆
    任阵海
    高庆先
    张志刚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 21 - 25+33
  • [4] 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污染边界层的影响及其水平流场输送
    任阵海
    万本太
    虞统
    苏福庆
    张志刚
    高庆先
    杨新兴
    胡欢陵
    吴永华
    胡非
    洪钟祥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 7 - 13
  • [5] 广州街道空气中挥发烃类特征和来源分析
    王新明
    傅家谟
    盛国英
    闵育顺
    彭平安
    李顺诚
    陈鲁言
    陈尊裕
    [J]. 环境科学, 1999, (05) : 33 - 37
  • [6] 上海市大气中NMHC、NOx、O3和SO2变化规律[J]. 钱群,潘金芳,张大年.上海环境科学. 1998(10)
  • [7] 上海市大气中NMHC、NOx、O3和SO2变化规律[J]. 钱群,潘金芳,张大年.上海环境科学. 1998 (10)
  • [8] 大气输送的环境背景场
    任阵海
    苏福庆
    [J]. 大气科学, 1998, (04) : 70 - 75
  • [9] Organic aerosol and global climate modelling: a review[J] . Kanakidou M.,Seinfeld J. H.,Pandis S. N.,Barnes I.,Dentener F. J.,Facchini M. C.,Van Dingenen R.,Ervens B.,Nenes A.,Nielsen C. J.,Swietlicki E.,Putaud J. P.,Balkanski Y.,Fuzzi S.,Horth J.,Moortgat G. K.,Winterhalter R.,Myhre C. E. L.,Tsigaridis K.,Vignati E.,Stephanou E. G.,Wilson 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05 (49)
  • [10] Impact of Non-Methane Hydrocarbons on Tropospheric Chemistry and the Oxidizing Power of the Global Troposphere: 3-Dimensional Modelling Results[J] . Nathalie Poisson,Maria Kanakidou,Paul J. Crutzen.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 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