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长江流域水资源变化原因

被引:29
作者
王雁 [1 ]
丁永建 [1 ]
叶柏生 [1 ]
FengJing LIU [2 ]
王杰 [1 ]
王杰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s,Lincol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3]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黄河; 长江; 径流变化; 径流系数; 人类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利用1951~2008年黄河与长江流域逐月降水和径流资料,对流域年径流变化进行趋势性检验,分析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变化,比较不同时段流域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和双累积曲线,以及径流对降水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黄河干流上游年降水量微弱下降,中下游降水减少趋势显著,为8.8~9.8mm/10a;而全流域径流量均呈现显著递减的趋势,为7.8~10.8mm/10a(通过95%置值度检验);径流系数也明显下降,下降范围为0.013~0.019/10a,流域产流能力下降,径流减少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突变.长江流域大部降水减少趋势显著,为18.2~24.7mm/10a;上游(寸滩站,宜昌站)径流减少趋势显著,为9.9~7.2mm/10a,中游(汉口站)和下游(大通站)径流呈微弱下降趋势,为2.9~2.1mm/10a;长江流域上游径流系数增加不显著,中下游径流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分别0.005/10a和0.005/10a,表明中下游产流能力增强.根据水文参数公式计算,与1951~1969年相比,1970~2008年,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减少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1%和83%;在长江流域,降水减少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占29%,人类活动引起的径流量增加占71%.1980~2008年,黄河流域由于下垫面变化造成径流量减少的比例在兰州、三门峡、花园口、利津分别为97%,83%,83%和91%,降水引起的径流量减少比例分别为3%,17%,17%和9%.长江流域降水减少对寸滩、宜昌、汉口、大通径流量减少的贡献分别为89%,74%,43%和35%,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增量的贡献分别为11%,26%,57%和65%.人类活动的作用强度逐年增大,2000年之后,下垫面变化对黄河、长江流域径流变化量的贡献率上升到84%和73%.下垫面变化引起了黄河下游径流减少和长江下游径流增加,在干旱区和湿润区对径流变化的作用相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黄河流域人类的活动用水量的增加直接造成径流减少;长江流域因太阳辐射下降引起实际蒸发量下降,同时湖泊面积减少,下垫面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流能力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207 / 121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长江流域实际蒸发量的变化趋势 [J].
王艳君 ;
姜彤 ;
刘波 .
地理学报, 2010, 65 (09) :1079-1088
[2]   双累积曲线方法理论及在水文气象领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
穆兴民 ;
张秀勤 ;
高鹏 ;
王飞 .
水文, 2010, 30 (04) :47-51
[3]   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变特征研究 [J].
张毅 ;
孔祥德 ;
邓宏兵 ;
孔春芳 ;
李文杰 .
湿地科学, 2010, 8 (01) :15-20
[4]   近50年鄱阳湖流域实际蒸发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J].
刘健 ;
张奇 ;
许崇育 ;
翟建青 ;
靳晓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02) :139-145
[5]   近5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 [J].
刘敏 ;
沈彦俊 ;
曾燕 ;
刘昌明 .
地理学报, 2009, 64 (03) :259-269
[6]   100多年来东亚地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 [J].
叶柏生 ;
陈鹏 ;
丁永建 ;
杨大庆 ;
李翀 ;
沈永平 .
冰川冻土, 2008, (04) :556-561
[7]   “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分析 [J].
丛振涛 ;
倪广恒 ;
杨大文 ;
雷志栋 .
水科学进展, 2008, (02) :147-152
[8]   长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 [J].
王渺林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05) :115-117
[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J].
李丽娟 ;
姜德娟 ;
李九一 ;
粱丽乔 ;
张丽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2) :211-224
[10]   城市不同下垫面条件的降雨径流模拟试验研究 [J].
徐振辞 ;
郭永辰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7, (01)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