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西麓中生代构造反转及意义

被引:8
作者
王锋 [1 ]
刘池洋 [1 ]
赵红格 [1 ]
杨兴科 [2 ]
翁望飞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关键词
滑覆构造; 构造反转; 大陆裂谷; 贺兰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小松山断裂特征的再分析和对顺层断层特征的观察研究发现,发育于贺兰山北段西麓的小松山“推覆”构造实际上是一个滑覆构造。该区于晚侏罗世之后发生大规模构造反转,贺兰山沉积特征及玄武岩环境指示该区是一大陆裂谷斜坡,在中生代早中期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东西向挤压应力环境。滑覆面之下的三叠系—中上侏罗统的褶皱变形及顺层剪切是这种滑覆引起的局部构造变形,与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发育的典型的东西向逆冲形成明显对比,值得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0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杨兴科 ;
王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07-313
[2]   汝箕沟晚中生代玄武岩的确定与煤变质作用关系简论 [J].
高山林 ;
李芳 ;
李天斌 ;
吕昌国 ;
陆彦俊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 (03) :8-10
[3]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 [J].
张进 ;
马宗晋 ;
任文军 .
石油学报, 2004, (06) :8-11+17
[4]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 [J].
张进 ;
马宗晋 ;
任文军 .
石油学报, 2004, (06) :8-11+17
[5]  
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勘探[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汤锡元等著, 1992
[6]   鄂尔多斯聚煤盆地的形成及构造环境 [J].
张泓,白清昭,张笑薇,高选政,何宗莲,李恒堂,吕志发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5, (03) :1-9
[7]   简论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风格及其油气潜力——纪念朱夏院士逝世10周年 [J].
孙肇才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0, (04) :291-296+306
[8]   从贺兰山区的三叠-侏罗系论国内前陆盆地的研究 [J].
苏春乾 ;
杨兴科 ;
刘继庆 ;
张忠义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4, (04) :318-326
[9]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 [J].
王锋 ;
刘池阳 ;
杨兴科 ;
苏春乾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04) :25-27+6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