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探析

被引:6
作者
张红伟
陈伟国
机构
[1]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 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综合承载力;
D O I
10.16537/j.cnki.jynufe.2008.03.003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通过对Solow模型和干中学模型的扩展,阐述了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的差异,结论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西部12省市资源承载力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资源承载力存在差异。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虽然综合承载力增强,但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尤其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超载状态非常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 [J].
景跃军 ;
陈英姿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5) :11-14
[2]   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J].
罗朝晖 ;
陈丹 ;
卞海文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2) :68-70
[3]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J].
王俭 ;
孙铁珩 ;
李培军 ;
李法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4) :768-772
[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J].
潘士远 ;
史晋川 .
经济学(季刊), 2002, (03) :753-786
[5]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刘兆德 ;
虞孝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1) :10-15
[6]  
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马爱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7]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M]. 人民出版社 , 本书编写组[编], 2006
[8]  
持续发展导论[M]. 科学出版社 , 牛文元 著, 1994
[9]  
我们共同的未来[M].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 1989
[10]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Arrow K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The .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