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开放战略为何不利于劳动增收?——兼论“Stolper-Samuelson”效应未在中国显现的原因

被引:6
作者
李卓 [1 ,2 ]
李智娟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对外开放; 赶超战略; 资本偏向性政策;
D O I
10.19361/j.er.2014.06.002
中图分类号
F249.24 [劳动工资]; F752 [中国对外贸易];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近二十年来,中国劳动报酬提升远不及国民收入增长的"奇迹",在初次分配中占比渐趋下降。随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推进,出口规模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劳动报酬受惠有限,背离了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预期,尤其是在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劳动要素的情形下。本文主要检验中国外贸发展对劳动收入水平的净效应。在赶超发展的制度背景下,通过构造并使用不同的赶超程度指标,在控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构成、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后,本文仍然发现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本而非劳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进出口结构利用并固化国内"资强劳弱"格局,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抑制其报酬提升。长此以往,我国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停滞在国际分工低端环节,脱离顺应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升级的轨道。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