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15
作者
李国彪
万晓樵
丁林
刘文灿
高莲凤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藏南; 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古近纪; 层序地层;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4.03.013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藏南地区从三叠纪至古近纪经历了从洋盆 (喜马拉雅特提斯 )的形成、扩张、衰减、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T—K) ,在印度陆块北缘形成了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从古近纪初开始 ,西藏特提斯关闭 ,形成周缘前陆盆地体系 (由褶冲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后盆地等单元构成 )。随着褶冲带的上叠式逆冲 ,形成前渊盆地。当前陆推覆体进一步向印度克拉通推进时 ,前陆隆起亦随之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该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 ,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前陆推覆体进一步逆冲 ,前陆隆起继续隆升并最终露出水面 ,导致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始新世晚期 ,前陆盆地回返 ,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西藏地区。生物相和沉积相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物质表现 ,在藏南古近纪沉积中可识别出 13种生物相和 14类沉积相。藏南古近系的超层序 ,是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 ,其沉积环境是一个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在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对称性 ,靠近褶皱山系一侧为陡坡地形 ,靠近地台一侧为缓坡。每个大型的三级层序都是非对称的 ,以发育具有独特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标志。藏南前陆盆地的演化符合通行
引用
收藏
页码:455 / 4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J].
李勇 ;
王成善 ;
伊海生 .
沉积学报, 2003, (02) :191-197
[2]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微体化石与特提斯的消亡 [J].
李国彪 ;
万晓樵 .
地层学杂志, 2003, (02) :99-108
[3]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J].
王成善 ;
李祥辉 ;
胡修棉 .
地质学报, 2003, (01) :16-24
[4]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古新世深水沉积和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对前陆盆地演化的制约 [J].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47-58
[5]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化石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 [J].
李国彪 ;
万晓樵 ;
其和日格 ;
梁定益 ;
刘文灿 .
中国地质, 2002, (04) :401-406
[6]   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 [J].
李曰俊 ;
陈从喜 ;
买光荣 ;
曾强 ;
罗俊成 ;
黄智斌 ;
郑多明 ;
彭更新 .
地球学报, 2000, (01) :7-16
[7]   西藏南部白垩系及下第三系的生物相及遗迹相 [J].
周志澄 ;
Helmut Wilems ;
章炳高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 (03) :87-97
[8]   西藏白垩纪—早第三纪有孔虫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演化 [J].
万晓樵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0, (02) :169-186
[9]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 [J].
万晓樵 .
现代地质, 1987, (01)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