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种意识形态视角

被引:33
作者
沈江平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关键词
技术; 人工智能; 意识形态; 资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
D O I
10.13658/j.cnki.sar.2019.02.008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30501 ; 030504 ;
摘要
科技的发展使意识形态从对抗式、斗争性显性特征走向技术的"隐性"特征,似乎与西方学者所臆想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谋而合。但事实并非如此。意识形态从未缺场,科技业已成为人类逐鹿意识形态的新场所。作为技术实质的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内涵隐而不宣,借助解放人的虚幻图景,转移了意识形态的在场路径和民众聚焦,其本质却一脉相承。因此,辩证理性地审视人工智能,既要看到作为一般技术的人工智能带给人的时间、自由的解放,又要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特定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逻辑,依然摆脱不了异化人的本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4+247 +2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 [J].
张志安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 (08) :96-101
[2]  
互联网政治学.[M].(英) 查德威克; 著.华夏出版社.2010,
[3]  
技术哲学导论.[M].乔瑞金; 牟焕森; 管晓刚;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单向度的人.[M].(美) 马尔库塞 (Marcuse;H.) ;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  
权力意志.[M].(德)尼采(Nietzsche; F. )著.商务印书馆.2007,
[6]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7]  
在真与善之间.[M].刘大椿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  
高科技·高思维.[M].(美)约翰·奈斯比特(JohnNaisbitt)等著;尹萍译;.新华出版社.2000,
[9]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
[10]  
资本主义的未来.[M].(美)莱斯特·瑟罗(LesteC.Thurow)著;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