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被引:18
作者
徐杰 [1 ]
杨建龙 [2 ]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余值法;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数据包括分析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文章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总结了不同方法在测算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J].
孙琳琳 ;
任若恩 .
世界经济, 2005, (12) :3-13
[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3]   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 [J].
郑京海 ;
胡鞍钢 .
经济学(季刊), 2005, (01) :263-296
[4]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5]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J].
李京文 ;
龚飞鸿 ;
明安书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6, (12) :27-40
[6]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how,Gregory C.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