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被引:31
作者
杨占宝
机构
[1]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震台
基金
“九五”攻关项目;
关键词
郯庐断裂; 含油气盆地; 中新生代; 盆地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8+70 +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
[2]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朱光 ;
徐嘉炜 ;
孙世群 .
地质论评, 1995, (05) :452-456
[3]   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 [J].
徐嘉炜 .
地学前缘, 1995, (02) :125-136
[4]   郯庐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J].
方仲景 ;
丁梦林 ;
向宏发 ;
计风桔 ;
李如成 .
科学通报, 1986, (01) :52-55
[5]   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应力场的初步数学模拟 [J].
刘泽容 ;
楚泽涵 ;
王孝陵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3, (02) :181-191
[6]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朱夏编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