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疣粒野生稻的分布、濒危现状和保护前景

被引:29
作者
钱韦
谢中稳
葛颂
洪德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物技术开放研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濒危现状; 保护; 集合种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9 [野生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继 1978~ 1982年全国野生稻普查后 ,又一次对中国疣粒野生稻 (Oryzagranulata (NeesetArn .ExWatt.) )主要分布点的居群特征、濒危现状和破坏情况进行了野外生态学研究。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 ,目前疣粒野生稻在中国分布的市 (县 )达 30个。它在群落盖度为 90 %~ 2 10 %下生长良好 ,具有抗旱和适应中度干扰的能力。聚集参数分析表明在群落中居群以集群分布为主。该物种主要通过重力和动物传播种子 ,居群间的基因流有限 ,形成了典型的集合种群 (metapopulation)结构。生境丧失对疣粒野生稻的生长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已有 12 .9%的疣粒野生稻居群灭绝 ,83.9%的居群处于中度和重度的干扰之下。由于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平衡 ,目前疣粒野生稻的分布被压缩到海南省的西南部山区和云南省的澜沧江中下游、南汀河流域 ,面临热区开发的巨大威胁。研究中建立了中国疣粒野生稻的总DNA库 ,作为易位保护的手段之一和开展保护遗传学研究的基础 ;并讨论了居群遗传结构与居群分布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保护中需注意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279 / 12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从普通野生稻硅胶干燥的小量叶片中制备DNA用于RAPD分析和总DNA库的建立(英文) [J].
谢中稳 ;
葛颂 ;
洪德元 .
植物学报, 1999, (08) :807-812
[2]   稻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J].
卢宝荣 .
生物多样性, 1998, (01) :63-72
[3]   中国野生稻的现状调查 [J].
高立志 ;
张寿洲 ;
周毅 ;
葛颂 ;
洪德元 .
生物多样性, 1996, (03) :38-44
[4]   抢救野生稻种质资源 [J].
洪德元 .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 (04) :325-326
[5]   云南勐腊县发现疣粒野生稻 [J].
李植良 .
作物品种资源, 1995, (02) :22-22
[6]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among populations of a wild rice Oryza granulata from China detected by RAPD and ISSR markers[J] . W. Qian,S. Ge,D.-Y. Hong.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1 (2-3)
[7]  
A biosystematic study of theOryza meyeriana complex (Poaceae)[J] . Y. Gong,T. Borromeo,B. -R. Lu.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 2000 (3-4)
[8]  
Introduction of a rice blight resistance gene, Xa21 , into five Chinese rice varieties through an Agrobacterium -mediated system[J] . Wenxue Zhai,Xiaobing Li,Wenzhong Tian,Yongli Zhou,Xuebiao Pan,Shouyun Cao,Xianfeng Zhao,Bin Zhao,Qi Zhang,Lihuang Zhu.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 20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