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菊科入侵种种子(瘦果)的萌发能力和幼苗建群特性

被引:32
作者
郝建华 [1 ,2 ]
吴海荣 [1 ]
强胜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2]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关键词
菊科; 埋藏实验; 萌发; 入侵种; 幼苗; 种子;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9.05.063
中图分类号
S451 [杂草];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对入侵种种子生物学各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入侵趋势和评估可持续管理的策略。研究通过对部分菊科入侵种种子(瘦果)进行的室内萌发实验和土壤埋藏实验,通过与相关研究的对比和分析,对这些入侵种的萌发能力和幼苗建群特性进行了研究。10个入侵种种子室内萌发实验的结果表明,在25℃、12h光照的情况下,除钻形紫菀和一年蓬以外,被研究的其它8个种的终萌发率超过了50%,而且都显示出早期快速萌发的特点。用SPSS的曲线拟合工具对10个种的累积萌发趋势进行了曲线回归分析,对应的最佳模型均为三次曲线方程。不同土壤埋藏深度下幼苗出苗实验的结果表明,菊科8个入侵种的种子在表土的出苗率均最高,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种子的出苗率逐渐降低,当覆土厚度超过3cm以上时,所有种子均不能出苗。种子在不同的埋藏深度的出苗情况与种子的大小有关,较大种子破土能力相对较强;种子在不同的埋藏深度的出苗情况与种子本身的萌发能力也相关。土壤埋藏期限的实验结果表明,随埋藏时期的增加,小蓬草、苏门白酒草和一年蓬3个入侵种种子的活力逐步降低,在土壤中埋藏12个月后,其活力分别为21.34%、18.15%和27.38%。这些入侵种较广的种子萌发温度适应范围和高萌发率为防除工作带来了困难。在生产上,可通过不同时期的翻耕、将种子深埋等措施减少这些入侵种的危害。
引用
收藏
页码:1851 / 18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应用能量利用特性对外来植物入侵潜力的判别分析研究 [J].
宋莉英 ;
彭少麟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2) :582-585
[2]   青藏高原东缘61种常见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其与生活史的关联 [J].
王桔红 ;
杜国祯 ;
崔现亮 ;
郑秀芳 ;
齐威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1) :171-179
[3]   海南省入侵植物假臭草种子萌芽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J].
阚丽艳 ;
谢贵水 ;
安锋 ;
肖爱选 ;
陈炫 .
广西农业科学, 2008, (01) :46-50
[4]   环境因素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J].
王文琪 ;
王进军 ;
赵志模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2) :346-349
[5]   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概述 [J].
朱世新 ;
覃海宁 ;
陈艺林 .
广西植物, 2005, (01) :69-76
[6]   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沈国辉 ;
钱振官 ;
柴晓玲 ;
管丽琴 ;
陈建生 .
上海农业学报, 2004, (04) :105-107
[7]   外来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 [J].
洪岚 ;
沈浩 ;
杨期和 ;
曹洪麟 ;
叶万辉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4, (05) :433-437
[8]   中国生物入侵的生态分布 [J].
齐艳红 ;
赵映慧 ;
殷秀琴 .
生态环境, 2004, (03) :414-416
[9]  
豚草属植物入侵生物学几个问题的研究[D]. 刘心妍.兰州大学 2007
[10]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徐海根,强胜主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