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低温发芽性QTL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23
作者
姜旋
李辰昱
毛婷
机构
[1]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武汉 
[3] 武汉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L.); 重组自交系; 低温发芽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5℃低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在发芽培养的6~14d中每天观测统计1次发芽率(%)。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水稻低温发芽性QTL。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分别位于水稻1、3、5、6和8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5%~16%。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148-RM85的qLTG-3-2和位于8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23-RM210的qLTG-8-1对性状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16%和14%。QTLqLTG-3-2在发芽培养6~10d中表达,其效应由强渐弱,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培养6d时的16.4%逐渐降低为发芽11d时的5.1%;而QTLqLTG-8-1则在发芽培养9~14d中起作用,其效应值由小逐渐增大,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9d时的8.6%逐渐上升为发芽13~14d的14%。尽管这2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在低温发芽过程中按一定趋势变化,但加性效应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QTLqLTG-3-2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特青,而QTLqLTG-8-1的增效基因来自于亲本Lemont。这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品种低温发芽性的遗传改良。
引用
收藏
页码:216 / 2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水稻耐冷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概况与展望
    韩龙植
    高熙宗
    朴钟泽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02) : 96 - 101
  • [2] 水稻耐冷性研究 Ⅰ.稻冷害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概述
    戴陆园
    叶昌荣
    余腾琼
    徐福荣
    [J].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01) : 41 - 45
  • [3]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ow-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rice ( Oryza sativa L.)[J] . K. Fujino,H. Sekiguchi,T. Sato,H. Kiuchi,Y. Nonoue,Y. Takeuchi,T. Ando,S. Y. Lin,M. Yano.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4 (5)
  • [4]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J] . Sheng Teng,Dali Zeng,Qian Qian,Yasufumi Kunihifo,Danian Huang,Lihuang Zh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1 (21)
  • [5] Mapping QTLs with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by mixed linear model approaches[J] . D. L. Wang,J. Zhu,Z. K. L. Li,A. H. Paterson.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