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中段川西前陆盆地初始盆山边界及其变迁

被引:12
作者
王国芝 [1 ]
刘树根 [2 ]
赵锡奎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龙门山; 造山带; 前陆盆地; 盆山边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龙门山中段造山带、前陆盆地、飞来峰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研究,结合前陆盆地物源分析,确定了盆山转换时期川西前陆盆地初始盆山边界,重塑了盆山边界的变迁过程。研究表明,盆山转换初期川西前陆盆地盆山初始边界断裂为茂汶断裂,现今分布于冲断带内的飞来峰均来自于茂县-汶川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的区域。印支-燕山期造山带向南东挤出,使位于茂县-汶川断裂带与映秀-北川断裂带间的地层发生变形和冲断隆升,形成北东向构造。作为前陆盆地基底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逐渐被抬升剥露,成为飞来峰的源。随着造山带不断地冲断隆升,前陆冲断带向南东扩展,盆山边界由初始的茂县-汶川断裂依次向南东迁移至北川-映秀断裂、彭-灌断裂和关口-彰明断裂以东。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龙门山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变形特征及形成 [J].
马永旺 ;
刘顺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5) :462-467
[2]   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 [J].
王金琪 .
四川地质学报, 2003, (02) :65-69
[3]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4]   龙门山穹状递增变质作用特征及岩石圈深部作用信息 [J].
王国芝 ;
刘树根 .
矿物岩石, 2001, (01) :71-76
[5]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J].
吴山 ;
赵兵 ;
胡新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3) :14-17
[6]   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 [J].
许效松,徐强 .
岩相古地理, 1996, (02) :24-33
[7]   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J].
王道永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03) :20-28
[8]   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 [J].
林茂炳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03) :1-7
[9]   川西拗陷的沉降与龙门山的崛起 [J].
崔秉荃 ;
龙学明 ;
李元林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39-45
[10]   龙门山唐王寨滑覆构造分析附视频 [J].
吴山 ;
林茂炳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