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成因的粒度分析和热发光测年新证据(英文)

被引:16
作者
Steffen Mischke
机构
[1] 德国柏林Freie大学
[2] 中亚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粒度分析; 热发光测年; 弱水河; 风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 ,是中国第三大沙漠。过去通常认为该沙漠中沙丘的可能沙源来自附近的各种沉积物和岩石 ,包括弱水河扇的沉积物 ,弱固结的二叠纪页岩、白垩纪砂岩和砾岩以及戈壁阿尔泰的古老岩石。根据对风成砂的粒度观测 ,有证据表明在沙漠内部的风成砂沉积朝东南方向具有较弱的但又确实的变细趋势。这与沙丘横脊线的SW -NE向排列以及坡面的南东指向是一致的。因此 ,可以认为西北部的弱水河冲积扇是巴丹吉林沙漠风成砂的最可能的沙源。在西北部风成床沙覆盖了较老弱水河扇起源的冲积物。这种沉积物的热发光测年范围在 190~ 10 0kaBP之间。由于测量中对沉积物漂白可能不完全以及对其中平均古水含量估算均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由于对沙漠该地区风成作用开始之前堆积的沉积物进行了测年 ,这一数据范围代表了最大的年龄。另外三个风成砂测年结果分别接近 133 6 6和 2 2ka ,代表有关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风成作用开始的最小年龄。沙漠的沙丘高度平均为 2 0 0~ 30 0m ,但在东南部偶尔可达 4 5 0m。一些学者曾提出风成床沙覆盖了一个陡峭岛山突起的假说 ,来解释这些异常的空间。本次研究发现 ,在研究区之下是一个产状水平的白垩纪扇砾岩和砂岩的台地 ,可以断定在沙漠东南部呈现台地地貌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9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巴丹吉林高大沙山典型区景观图》的编制研究
    陆锦华,郭迎胜
    [J]. 中国沙漠, 1995, (04) : 385 - 391
  • [2]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of sand dunes in Rajasthan, India .2 Singhvi A K,Sharma Y P,Agrawal D P. Nature . 1982
  • [3] Aeoliansandandsanddunes .2 PyeK,TsoarH. 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 . 1990
  • [4] Desert Geomor- phology .2 Cooke R U,Warren A,Goudie A S. UCL Press . 1993
  • [5] Microbialfabricformationinspringmounds (Microbialites)ofalkalinesaltlakesintheBadainJaranSandSea,PRChina .2 ArpG,HofmannJ,ReitnerJ. Palaios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