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之后

被引:2
作者
吴肃然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证伪主义; 假设检验; 社会科学哲学;
D O I
10.19484/j.cnki.1000-8934.2013.11.001
中图分类号
N02 [科学的哲学原理];
学科分类号
0101 ; 010108 ;
摘要
目前国内社会科学界对证伪主义的理解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在分析哲学的知识体系中全面把握证伪方法的意义和局限;第二,对假设检验方法与证伪主义之间的关系理解有误。实际上,在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之后,西方科学哲学界和知识社会学界都进一步批判和发展了这个科学方法论概念。对此予以必要的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恰当的使用证伪方法,克服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形式主义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3 / 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J].
彭玉生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3) :1-32+243
[2]   证伪:社会科学研究的可能与必然 兼与张杨商榷 [J].
尹海洁 ;
庞文 .
社会, 2009, 29 (04) :130-147+227
[3]   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 [J].
张杨 .
社会学研究, 2007, (03) :136-153+244
[4]  
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M].涂纪亮;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  
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英)迈克尔·马尔凯(MichaelMulkay)著;林聚任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
[6]  
社会科学的理路.[M].黄光国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时间简史.[M].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Mlodinow)著;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  
实在论的多副面孔.[M].(美)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著;冯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逻辑与语言.[M].陈波;韩林合主编;.东方出版社.2005,
[10]  
必要的张力.[M].(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