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植被演替与复合农林试验

被引:10
作者
李先琨 [1 ]
吕仕洪 [1 ]
黄玉清 [1 ]
谢旭 [2 ]
向悟生 [1 ]
陆树华 [1 ]
机构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2] 桂林市林业局
关键词
植被演替; 红壤侵蚀区; 生态恢复; 复合农林模式; 漓江流域;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7.01.026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漓江季节性的干旱和洪涝并存成为地方政府、有关专家和旅游行业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漓江流域的环境建设尤其是上游森林植被恢复,成为生态治理重点内容。漓江上游红壤区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草丛,植被的水分特征差异较大,植被的生态调节、水源涵养功能各异。在漓江上游红壤区开展4种模式的植被恢复和复合农林试验示范,3年的试验表明,乡土常绿阔叶树适应性强、有效保持水土,果林经济效益显著、但生态功能较差,木本药材林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和潜在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和试验示范,提出亚热带红壤退化山地农林经营的植物种类和复合模式,对漓江流域水资源调控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出建议和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研究 [J].
邱桔 ;
李际平 ;
杨永德 .
学术论坛, 2005, (12) :123-127
[2]   漓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差异 [J].
陈余道 ;
蒋亚萍 ;
朱银红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326-332
[3]   浅议桂林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J].
范进顺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01) :52-53+58
[4]   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的争论 [J].
陈军锋 ;
李秀彬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5) :474-480
[5]   漓江枯季缺水成因分析及补水刍议 [J].
罗锦珠 .
人民珠江, 2000, (05) :1-4+14
[6]   漓江洪涝灾害及枯季缺水问题的治理意见 [J].
刘金荣 ;
马登盛 ;
施杰 .
中国岩溶, 1999, (02) :59-68
[7]   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 [J].
常杰 ;
潘晓东 ;
葛滢 ;
陈增鸿 ;
刘珂 ;
陈启常 .
生态学报, 1999, (01) :3-5
[8]   漓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J].
缪钟灵 .
中国岩溶, 1997, (02) :66-71
[9]   桂林漓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开发研究 [J].
郑深江 .
热带地理, 1994, (04) :345-350
[10]  
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唐群森主编.桂林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