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观测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2
作者
杨林章
申旭辉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关键词
空间技术; 地震监测; 地壳形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61 [地震观测技术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地面地震监测系统主要观测单点的相对变化,由于观测台站密度低,观测资料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地震预测所需的信息。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地震监测技术和方法,卫星空间监测技术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动态性好以及分辨率高等优势,因而可提供更为丰富的地震前兆信息。岩石实验的结果和一些应用研究的结果显示,空间观测技术在地震监测中具有优越的应用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卫星重力学与重力卫星研究进展 [J].
胡坚 .
国际地震动态, 2003, (12) :1-3
[2]   一种新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信息数据源:EOS/MODIS数据 [J].
刘放 ;
程万正 ;
冉茂农 .
国际地震动态, 2003, (08) :1-7
[3]   GPS高程导出的全球高程振荡运动及季节变化 [J].
朱文耀 ;
符养 ;
李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5) :470-481
[4]   “空间技术揭示的古吉拉特地震的地球系统过程”国际研讨会 [J].
吴忠良 .
国际地震动态, 2003, (03) :31-34
[5]   合成孔径雷达(SAR)及其在地质和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J].
陈立泽 ;
申旭辉 ;
田勤俭 .
地震, 2003, (01) :29-35
[6]   基于SAR差分干涉测量的张北-尚义地震震源参数反演 [J].
张红 ;
王超 ;
汤益先 ;
郭子祺 ;
单新建 ;
马瑾 .
科学通报, 2001, (21) :1837-1841
[7]   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统一速度场的建立与分析 [J].
李延兴 ;
胡新康 ;
帅平 ;
张中伏 ;
黄珹 ;
朱文耀 ;
胡小工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1, (05) :453-459
[8]   张北-尚义地震同震形变场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J].
王超 ;
刘智 ;
张红 ;
单新建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23) :2550-2554+2579
[9]   岩石裂纹附近的变形局部化与破坏——激光全息干涉法的应用 [J].
赵豫生 ;
陈顒 ;
王仁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3) :294-305
[10]   大理岩试件中裂缝的逆向共轭剪破裂 [J].
王仁 ;
赵豫生 ;
陈顒 ;
阎红 .
地震学报, 1986, (02) :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