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问题的诠释学结构分析

被引:5
作者
李丽
机构
[1]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前见; 时间间距; 诠释困境;
D O 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5.03.004
中图分类号
N02 [科学的哲学原理];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101 ; 010108 ; 050302 ;
摘要
网络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互联网是网络谣言赖以生存的媒介和平台。在这一虚拟化的网络平台中,相较于传统口口相传的谣言传播形式,网络谣言呈现出"文本化"和作者原意隐退的双重诠释学特质,从而引发了网络谣言的核心问题——理解问题。同时造谣者对网民"前见"的熟知和加以利用、网民与网络谣言"文本"之间存在的客观时间间距,是网民对网络谣言进行深度诠释的核心要素和基础条件。因此,网络谣言所造成的现实困境实际是一个诠释困境。可以从网络谣言"文本"本身直接下手正本清源,化解网民不合理的"前见",以及注重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过程中"他者"的监控等三个方面入手,消除网络谣言,创造和谐、健康、民主的网络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现代汉语大词典.[M].阮智富; 郭忠新; 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M].(德)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德)杜特(CarstenDutt)著;金惠敏译;.商务印书馆.2005,
[3]  
真理与方法.[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  
谣言心理学.[M].[美]奥尔波特等著;刘水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  
公众舆论.[M].(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现代社会心理学.[M].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谣言.[M].(法)卡普费雷(Kapferer;J.N.)著;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法)里克尔(Ricoeur;P.)著;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9]  
大趋势.[M].[美]奈斯比特(J·Naisbitt) 著;梅艳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