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鸡传染性囊病的研究

被引:10
作者
毕英佐
机构
[1] 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IBDV; 月龄; 传染性囊病病毒; 病变; 鸡新城疫; 新城疫; 鸡场; 血清学反应; 小鸡; 腔上囊; 淋巴组织; 法氏囊; 广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报道传染性囊病(IBD)血清学调查情况及两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的分离和鉴定过程。这两毒株的鉴定是通过血清学、病理学、理化性质测定和电镜观察等方法而确定下来的。 通过对广东省五个地区17个鸡场的血清学调查,发现其中13个鸡场存在IBD沉淀抗体。由此推论,可能我省已有不少鸡场存在着IBD。本文并分析了一些鸡场爆发鸡新城疫的可能原因是IBD的免疫抑制作用。 在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成功地分离到两个IBDV株。 在病毒的鉴定过程中,将分离株接种到易感小鸡后,引起法氏囊产生典型的病理学变化,包括水肿、表面见条纹或黄色冻胶样物等。接种病毒3天后,便见囊萎缩。组织学观察发现淋巴细胞坏死,网状细胞增生等炎症反应。接种病毒1月后,囊有明显的再生作用。两分离株均不能使小鸡产生明显的临诊症状,其它器官组织一般无肉眼病变可见。 将分离株接种鸡胚后,鸡胚于3~7天死亡。胚体出现充血、出血、皮下水肿、肝变黄绿色、且呈斑驳状坏死等病变。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表明,两个分离株均能与美国IBD阳性血清产生明显的沉淀线。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用两个分离株感染鸡后,其康复血清能中和美国IBD—Lukert病毒株,其中和指数均大于4.2. 本试验对其中一分离株进行了毒价测定、电镜观察和理化性质鉴定。对7天龄和1月龄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6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北京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分离 [J].
周蛟 ;
刘福致 ;
陈丽永 ;
王淑娟 .
中国兽医杂志, 1982, (07) :25-26
[2]  
动物病毒学基础[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殷震 编著,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