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2
作者
陈万权
胡长程
谢水仙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小麦秆锈菌; 单基因系; 毒性基因;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1994.02.003
中图分类号
S435.12 [麦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利用29个抗秆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我国云南、陕西、辽宁、四川等16个省(区)的74个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毒性基因V6、V7b、V8a、V9d、V9g、V10、V17、V36、Vw1d—1的出现频率较高(68.9%—98.6%),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无效基因;其次为V5、V9b、V13、V21、V24、V25、V27和V37(39.2%—62.2%);毒性基因V9e、V11、V22、V26、V29、V30、V31、V32、V33、V38、VGt和VTmp的出现频率达0%—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有效基因。(2)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与北美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其毒性因子和毒性值分别为7.0和701.05,且毒性基因组合比较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7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