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透明孔隙模型研究油层残余水的形成

被引:11
作者
曲志浩
孔令荣
机构
[1] 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关键词
孔隙模型; 流体渗流; 油层; 生产层; 非润湿相; 残余水饱和度; 含水饱和度; 孔隙结构; 多孔结构; 岩石孔隙; 非均质性; 油气运移; 运移(油气); 毛细管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利用透明孔隙模型直接考查多相流体渗流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卅余年历史。美国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其所使用的孔隙模型也各有差异,最早多用玻璃球或树脂球模型,后用砂子填充或直接在玻璃板上刻蚀各种网状模型。1972年马斯特(R.F.Mast)采用在玻璃板上喷防腐剂,然后用氢氟酸腐蚀的办法,可以得到类似于实际孔隙系统的人造模型,该种模型较接近实际岩石孔隙,但不便于作定量研究。最近沃德洛(N.C.Wardlow)和莫罗(N.R.Morrow)等人仍使用刻蚀精细的网状模型和规则的腐蚀模型进行定量研究。我国用透明模型进行流体渗流研究还刚刚开始,郭尚平和黄延章等的《多相系统的微观实验研究》是国内所见唯一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8+97 +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The Effects of Pore Structure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Reservoir Rocks and in Glass Micromodels. Wardlaw N.C. . 1980
[2]  
The Effects of Geometry,Wettability,Viscosity and Interfacial Tention on Trapping in Single Pore-throat Pairs. Wardlaw N.C. . 1982
[3]  
the Retention of Connate water in Hydrocabon Reservoirs. Morrow N.R. . 1971
[4]  
Microscopic Behavior of Foam in Porous Media. Mast R.F. .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