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被引:15
作者
付国民 [1 ]
董冬 [2 ]
王锋 [1 ]
董满仓 [3 ]
机构
[1] 长安大学资源学院
[2] 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剩余油; 成因类型; 分布模型; 河流相; 樊家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型剩余油是注水开发后期主要挖潜的对象。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别呈分散相、片状、集合块状连续层状分布于单砂体不同部位,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砂体之间由于层间干扰形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平面上,河道砂主体侧缘主要为决口扇或溢岸成因的薄层近未水淹剩余油层和上倾尖灭型剩余油。而在河流相复合砂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被漏掉的微砂体、微构造型、外延断棱型剩余油。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河流相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J].
刘国旗 ;
赵爱武 ;
赵磊 ;
马春生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 (05) :34-37+74
[2]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J].
魏纪德 ;
杜庆龙 ;
林春明 ;
张同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57-59
[3]   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J].
陈程 ;
贾爱林 ;
孙义梅 .
石油学报, 2000, (05) :99-102+1
[4]   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 [J].
刘建民 ;
李阳 ;
颜捷先 .
油气采收率技术, 2000, (01) :50-53+70
[5]   河流相模式与储层非均质性 [J].
赵霞飞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4) :357-364
[6]   厚油层平面宏观非均质性及挖潜方法的探讨 [J].
吕晓光 ;
田东辉 ;
李伯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3, (04) :58-63+71
[7]   大庆油田北部地区剩余油研究 [J].
于洪文 .
石油学报, 1993, (01) :72-80
[8]  
林承焰编著.剩余油形成与分布[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