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来华苏联法学专家的群体考察

被引:12
作者
唐仕春
机构
[1] 北京大学历史系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
新中国; 苏联专家; 法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9 [中国法制史];
学科分类号
030102 ;
摘要
来华苏联法学专家已知有35人,他们任职于重要的岗位,因而能对新中国法制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工作经验丰富,有多年法律工作经历,学术造诣较高,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对苏联的法律制度、法学教育与研究有一定了解,在传授苏联法制经验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来华苏联法学专家从不懂汉语、无中国法制方面研究成果,到研究中国法制并取得成就,除了再次证明他们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外,还体现了他们在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了解来华苏联法学专家这样一个群体后,便不难理解苏联法制为什么能够深深地影响中国法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5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与苏联援助(1952—1953) [J].
赵阳辉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5) :1-6+107
[2]   北京航空学院的建立与苏联的援助 [J].
蒋龙 .
中国科技史料, 2004, (01) :57-83
[3]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J].
沈志华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 (01) :24-37
[4]   中国法学教育观察 [J].
方流芳 .
比较法研究, 1996, (02) :116-144
[5]  
苏联援助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研究(1952-1956)[D]. 赵阳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6]  
技术教育转移个案:北京石油学院的建立[A]. 韩晋芳.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C]. 2008
[7]  
苏联专家在中国[M]. 新华出版社 , 沈志华, 2009
[8]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关贵海, 2009
[9]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M].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张柏春等著, 2004
[10]  
外国法与中国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何勤华,李秀清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