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980年在福建闽北对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的种类、寄生率、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动态、农药对缨小蜂毒性及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缨小蜂的优势种——稻虱缨小蜂的群体数量大,效能高,年发生20代,5—7月是一年中出现蜂量最大的时期,主要对早稻田发生的灰飞虱、白背飞虱和晚稻田后发的褐飞虱起显著的抑制作用。长管稻虱缨小蜂则年发生15代,7—9月上旬为群体数量的高峰期,主要对早稻后期、晚秧田和晚稻前期发生的白背飞虱起显著的抑制作用。拟稻虱缨小蜂年发生14代,10月间为群体数量高峰期,主要对晚稻田后发的褐飞虱起一定的抑制作用。田边禾本科杂草各种飞虱卵,是缨小蜂的过渡寄主。飞虱卵寄生率:秧田高于本田,早稻田高于晚稻田,上半年卵寄生率高达70%左右,下半年约为20—30%。保护利用途径是:(1) 保护田边杂草飞虱卵中的丰富蜂源。(2) 选用乐果、杀虫双等对飞虱卵内寄生物毒性低的农药。(3) 飞虱卵盛孵始期至盛孵高峰期施药,可与缨小蜂羽化高峰期错开。建议改变过去习惯上制定的飞虱2—3龄若虫期为施药适期的提法。(4) 下午施药可以避过缨小蜂羽化高峰时刻。稻飞虱天敌种类甚多,其中卵期寄生性天敌——缨小蜂对稻飞虱发生数量起显著的自然抑制作用,是一类较有利用价值的天敌类群。本文是四年来构初步研究总结,其中大部分是1979—1980年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