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被引:32
作者
谢振江 [1 ,2 ]
李明顺 [1 ]
徐家舜 [1 ]
张世煌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 不详
[4]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5] 不详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产量; 农艺性状; 遗传增益; 耐密性; 育种策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81 / 7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玉米产量和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J].
刘淑云 ;
董树亭 ;
胡昌浩 ;
白萍 ;
吕新 .
作物学报, 2005, (05) :571-576
[2]   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之演变及对育种目标的影响 [J].
柳家友 ;
柏志安 ;
吴伟华 .
玉米科学, 2004, (S2) :3-4
[3]   山东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J].
史新海 ;
李可敬 ;
孙为森 ;
赵尧先 ;
王金姣 ;
李勇 .
玉米科学, 2000, (02) :33-35+42
[4]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特性演进规律研究Ⅰ产量性状的演进 [J].
胡昌浩 ;
董树亭 ;
王空军 ;
孙庆泉 ;
不详 .
玉米科学 , 1998, (02) :44-48
[5]   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J].
张泽民 ;
刘丰明 ;
牛云生 ;
于正坦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02) :17-21
[6]  
全国农作物审定品种名录[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 2005
[7]  
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才卓等编著, 2004
[8]  
SAS统计分析实用大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阮桂海等编著, 2003
[9]  
农业试验统计[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莫惠栋 编著, 1984
[10]  
Yield potential, yield stability and stress tolerance in maize[J] . M. Tollenaar,E.A. Lee.Field Crops Research . 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