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页岩裂缝研究进展

被引:159
作者
丁文龙
许长春
久凯
李超
曾维特
吴礼明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关键词
泥页岩储层; 裂缝识别; 裂缝参数; 裂缝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国内外大量泥岩裂缝油气藏不断发现和近年来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获得的巨大成功表明,泥页岩裂缝的研究尤为重要。在对国内外泥页岩裂缝研究成果全面系统调研和详细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与其他岩石类型的储层相比,塑性相对较大的泥页岩储层在裂缝类型与成因、裂缝识别方法、裂缝参数估算、裂缝分布预测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依据成因将泥页岩储层裂缝划分出了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和12个亚类,不同类型裂缝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均不相同。构造裂缝主要为高角度剪切裂缝、张剪性裂缝和低角度滑脱裂缝等,属于韧性剪切破裂。泥页岩非构造裂缝较其他岩性储层更发育,是由成岩、干裂、超压、风化、矿物相变、重结晶及压溶作用形成的收缩裂缝、缝合线、超压裂缝及风化裂缝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利用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和构造应力等资料,进行泥页岩裂缝识别、裂缝参数估算、裂缝储层分布预测等方法。并提出了目前泥页岩裂缝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1]  
裂缝性油气藏测井解释模型与评价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谭廷栋编著, 1987
[12]  
裂缝性油气储集层勘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苏]斯麦霍夫(Смехоь, 1985
[13]   CURVAZ -: a program to calculat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maximum structural curvature and fracture-flow index [J].
Özkaya, SI .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02, 28 (03) :399-407
[14]   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J].
孙岩 ;
陆现彩 ;
舒良树 ;
刘浩 .
地质力学学报, 2008, (01) :37-44
[15]   东营凹陷现河庄地区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 [J].
宁方兴 .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8, (01) :20-25+109
[16]   北美裂缝性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 [J].
李新景 ;
胡素云 ;
程克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4) :392-400
[17]   裂缝各向异性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方法 [J].
张吉昌 ;
刘月田 ;
丁燕飞 ;
郭小哲 ;
张华昌 ;
程时清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5) :62-66
[18]   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与预测研究 [J].
姜照勇 ;
孟江 ;
祁寒冰 ;
张廷山 ;
王顺玉 ;
陈军华 .
西部探矿工程, 2006, (08) :94-96
[19]   泥岩裂缝性储层地震勘探方法初探 [J].
王延光 ;
杜启振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2) :494-501
[20]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测井渗透率校正 [J].
薛永超 ;
程林松 .
测井技术, 2006, (03) :228-229